千鹤茶苗为您提供优质茶苗

[跟着专家认茶树病虫]恼人的游击者——绿盲蝽

2019-05-27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已阅读

清明前后正是茶叶一年中品质最优、效益最好的时节,然而恩施州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的茶农却忧心如焚,究其原因是茶树得“病”了,嫩芽、嫩叶出现大量小黑点(图1),严重影响茶叶品质。茶农怀疑茶树得了什么病害,但又不能在此期间喷杀菌剂防治,真是尴尬恼人。其实这种为害状并不是病害引起的,而是本文要介绍的害虫——绿盲蝽为害造成的结果。

 

 

嫩叶上出现大量小黑点

 

 

 

 

分布与为害

 

绿盲蝽是杂食性昆虫,其寄主植物主要有棉花、桑、枣树、葡萄、茶、豆类、苜蓿、花卉、蒿类、十字花科蔬菜等,多达38科147种,广泛分布于各种农田生态系统。绿盲蝽在我国茶区均有分布,是茶园偶发性的吸汁类害虫,近年来在山东、江苏、湖北、陕西等省茶区逐步上升至重要害虫之一。

绿盲蝽虽然也是吸汁类害虫,但与叶蝉、蚜虫、粉虱等害虫将口针插入植株筛管和导管直接吸取营养的取食方式不同,绿盲蝽是典型的细胞取食者:将口针插入到植物细胞间隙和细胞内部,然后通过口针剧烈活动撕碎植物细胞,同时向外分泌唾液,将要取食的细胞变成一种泥浆状物质,然后将其吸入体内,因此会在相应取食部位留下一个孔洞,形成坏死点。随着受害芽叶继续生长,叶面呈现若干不规则的孔洞,或叶缘残缺破烂,受害处边缘褪绿变黄、变厚,最后呈现“破叶疯”症状(图2)。

 

 

受害芽叶呈现“破叶疯”症状

 

 

 

 

形态特征

 

绿盲蝽成虫长椭圆形(图3、图4),体长约5 mm,绿至黄绿色。头部三角形,复眼黑色突出。前胸背板深绿,多暗点刻。小盾片呈等边三角形,光滑,各边略作弧形内陷。前翅革质部多点刻,绿色;膜质部暗灰色,半透明。足腿节端部具2小刺,胫节多黑褐色刺。

 

 

绿盲蝽成虫背面  绿盲蝽成虫侧面

 

绿盲蝽卵长椭圆形,长0.5~1.0 mm,端部钝圆,中部略弯曲,颈部较细,卵盖黄白色。初产时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黄绿色。越冬卵乳黄色。

绿盲蝽若虫5龄,特征与成虫相似(图5)。初孵若虫体长1.04 mm,宽0.50 mm,头大,绿色。3龄若虫体长1.63 mm,宽0.88 mm,出现翅芽,分界清晰,中胸翅芽盖于后胸翅上,后胸翅芽末端达于腹部第一节中部。5龄若虫体长3.40 mm,宽1.78 mm,体绿色,密被黑细毛。

 

 

绿盲蝽若虫

 

 

 

 

发生特点

 

绿盲蝽是多寄主昆虫,在茶园生境中存在迁移性。已有的报道表明,各茶区绿盲蝽年发生4~6代不等,较为公认的是在秋季茶树开花期间(10月份前后),绿盲蝽成虫从茶园周边杂草等植物中回迁至茶树,取食、交配、产卵,以滞育卵在茶树枯腐的鸡爪枝、冬芽鳞片缝隙处或周边杂草上越冬。翌年,越冬卵随着气温上升超过6.28℃,开始解除滞育,到3月底至4月下旬开始孵化。初孵若虫就近取食嫩芽、嫩叶为害茶树。第一代绿盲蝽整个若虫期有28~44 d,一般34.5 d;成虫7~30 d不一。一般到5 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1代成虫陆续从茶园迁出,到周边杂草上生活。

绿盲蝽体型小,通体绿色,喜生活在隐蔽处。若虫行动活跃,一般均于晨昏及阴天在芽梢上活动为害,日光稍强即爬至茶丛内隐藏。受惊吓也会沿枝干向下迅速逃避。据观察,1头若虫在若虫期可以刺吸1 000多次,因此除了满足自身生长发育需要外,还会在附近不同茶芽间转移为害、四处“游击”,使周边茶梢出现聚集为害现象,少量害虫造成严重损失。对于茶农来说,绿盲蝽就是“看不见、摸不着、防不住”的游击高手。

 

 

 

 

防治方法

 

基于绿盲蝽的迁飞特性,仅仅针对性防治茶园内的绿盲蝽是很难持续控制绿盲蝽为害的,需要多环节、多渠道综合治理。

 

1

利用绿盲蝽偏好蜜源食料和喜食豆科植物的特性,于月底10 月初在茶园周边种植冬豌豆,诱导绿盲蝽将越冬卵产在豌豆上,减少茶树上的越冬基数。

2

在绿盲蝽迁移前期(9月底10月初、翌年5月中旬)放置诱虫色板或绿盲蝽性诱捕器,诱杀迁移的绿盲蝽成虫。

3

茶园冬季管理期或春茶开采前,集中处理茶园周边杂草,减少越冬卵。

4

必须进行药剂防治时,建议在越冬卵孵化高峰期, 使用植物源农药7.5%鱼藤酮乳油750 mL/hm2蓬面低容量喷雾,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