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鹤茶苗为您提供优质茶苗

[跟着专家认茶树病虫]茶炭疽病的识别与防治

2019-07-31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已阅读

经过一个冬季,春茶尚未开采时,走在茶园中常会见到茶树叶片上出现大块的红褐色或灰白色枯焦斑,而且这种叶片枯焦会成“窝”甚至成片地出现,茶农俗称为“烂叶病”或“红叶病”。这种大块的叶片枯焦不仅会影响茶树光合作用,致使树势慢慢减弱,而且会逐步蔓延加重,造成茶树大量落叶,进而导致春茶减产。这种被农民称为“烂叶病”或“红叶病”的现象多为茶炭疽病引起。

茶炭疽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茶园较为常见,分布于我国各产茶区,通常在浙江、四川、湖南、云南、安徽等产茶省发生较多,在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和季节发生较重,在有些茶树品种上甚至出现大批枯焦的叶片。茶炭疽病为害后的茶园,可见明显的发病中心,发病严重的地块,病害中心连接在一起,看去像一片火烧状,轻轻一碰,茶树叶片就会掉落。在秋季茶炭疽病发生严重的茶园,翌年春茶可减产10%~20%。

 

 

 

茶炭疽病的识别特征

 

茶炭疽病病斑主要发生在茶树成叶上,老叶和嫩叶上也偶有发生。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水渍状(图1),常沿叶脉蔓延扩大(图2),逐渐成为褐色或红褐色大型枯斑(图3),至后期叶片组织完全枯死,病斑呈灰白色(图4)。病斑形状大小不一,常引起叶片扭曲。大型红褐色枯斑有时可蔓及叶片的一半以上,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全部分界限明显。病斑正面散生许多黑色、细小的突出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茶炭疽病为害后的病叶质脆,易破碎,也易脱落。在发病严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图5)。

 

 

 

 
 

 

 

茶炭疽病的发生规律

 

 

茶炭疽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随气温上升,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雨水飞溅分散传播。病菌多从嫩叶侵入,潜育期较长,从分生孢子附着到形成大型红褐色病斑一般需15~30 d。分生孢子入侵和菌丝在茶叶中生长扩展均与环境温度、湿度关系密切,同时也与茶树本身的生长状态和抗性程度息息相关。

降雨是影响茶炭疽病最重要的气象因素。降雨和孢子形成、传播以及萌芽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梅雨期和盛夏过后雨量较多时,茶炭疽病发生较重。温度也是影响茶炭疽病的重要因素。茶炭疽病菌在20~30℃范围内均可生育。一般春夏之交及秋季均具备这个温度条件,因此这两个时期茶炭疽病在茶树上发展极其迅速,容易蔓延成灾。通常早春气温较低,夏季气温偏高并常干旱少雨,茶炭疽病的发生受到抑制。茶树品种间对茶炭疽病的抗性差异较大,据笔者调查,感病的品种主要有:龙井43、菊花春、浙农139,抗病品种有:迎霜、黔湄419、白毫早、福鼎大毫茶、中茶108 等。幼龄茶园、扦插苗圃、树势衰弱的茶园往往发病较重,地势低洼有积水的地块易发病,树荫下的茶树相对发病较重,氮肥施用较多的茶树易发病。

在我国,茶炭疽病全年均可发生,一般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为5—6月梅雨期和秋季多雨期,尤其以秋季发生最多。据笔者调查,在杭州龙井茶区,5月和9月为该病不断侵染扩张的主要时期,也是病害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病叶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11—12月,以秋冬季的病叶数量最多。一般秋季发病严重的茶园,第二年春或夏季也发病较重。

 
 

 

茶炭疽病的防控措施

 

防治茶炭疽病须讲究综合治理和绿色防控。特别重要的是提高茶树生长势,通过合理施肥等肥培管理,使茶树有一个强健的树体。其次,充分运用农艺措施防治病害,如修剪能有效剪除病叶,及时清理茶园病叶可减少翌年病原菌的来源。发展新茶园时,要注意选用抗病品种。

对于发病严重的地块,除上述措施之外,可选择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或悬浮剂1000~1500 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或99%矿物油乳油100 倍液等,防治时期应掌握在发病初期或发病前。

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有两个,一是在春茶结束后至夏茶萌芽期间,二是夏季干旱结束后至秋茶雨季开始前,在杭州地区即为4月底5月初和8月底9月初。在这个时期适时喷药是药剂防治取得良好防效的关键。此外,秋冬季节如采用矿物油或石硫合剂封园,对抑制来年病害的发展也十分有益。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