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石志行
日前,,该峰会以“传承·创新 历史·未来”为主题,对茶业创新、茶业品牌、跨界融合等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以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共同探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茶产业转型升级。10年间,贵州茶产量增加了10.8倍,产值增加34.2倍,135万农户470万茶农走上了精准脱贫的后发赶超之路。
贵州茶10年产值增加34倍
贵州省茶叶学会龙明树研究员在峰会上表示,贵州举行的各种茶艺比赛,让世界茶界知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和媒介记者对贵州茶的关注度前所未有的提高,畅叙中国茶,感叹贵州茶,热捧黔南茶,他们讲述“传承,创新,融合,发展”的茶故事。在本次峰会上,专家们相聚于抗战名城——— 独山,他们走茶山、进茶厂、比茶艺,体验独山茶特色优势与东进战略的魅力,进而煮茶品茗、坐而论道,为黔茶出山问诊把脉。
贵州发展茶业,走过很不平常的路。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说“要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省委陈敏尔书记要求“把茶产业发展进行到底”,农业部主持会议专门研究茶,说“茶产业事关农民增收,把振兴中国茶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在这些精神的鼓舞下,为贵州在茶产业上近十年的坚持与守望,增强了自信。
贵州是山区农业省份,海拔高,纬度低,日照少,山地起伏大,十里不同天,立体气候明显,特别适宜茶树的自然生长;1980年在晴隆县发现的茶籽化石,经专家鉴定,是距今百万年前的四球茶茶籽化石,说明贵州是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之一。
贵州山多地少,优势在山,出路在山;选择茶,发展茶,既有客观上的无奈,也有主观上的无悔追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继出台了黔党发[2007]6号文件以后,又系统地、全产业地进行认真研究,出台了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吹响了集结号,唤起了茶农千百万,同心干,率先在全国茶叶界上风生水起,成长为一个跑得最快的产业。
近十年,茶叶种植面积增加了6.7倍,产量增加了10.8倍,产值增加34.2倍,使135万农户470万茶农走上精准脱贫的后发赶超之路,得到社会多数的广泛认可。连续三年,贵州茶园面积都位列全国第一名,让许多来参观取经的人惊叹:“想不到,贵州的茶园那么美!”
贵州茶水渗出物高于国际标准
实现贵州茶业的绿色协调发展,贵州付出了吃螃蟹的精神。不仅大面积提高茶园集中度,整村整乡地推进茶园建设,形成区域规模茶园689.2万亩。还高密度的进行换种工程——— 在新建茶园不是无性系茶苗不准发展的同时,调整品种结构,实行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绿茶、红茶、白茶、黑茶兼顾,拉长了上市期。
通过科学研究,贵州茶水渗出物含量超过40%,高于国际标准6个百分点,游离氨基酸含量高2个百分点,敢喊“好山好水出好茶、“贵州绿茶·秀甲天下”。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冲泡等元素,随“贵州茶香”、“我在贵州等你”等音符,飞出贵州、飞向世界,使黔茶飘香、牵手茶人、拥抱世界成为现实。
贵州茶以省领导带头,东进南下,西扩北上,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标性路段,放下身段,融入人群,摆地摊,吆喝茶,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爱上贵州茶。每年举办茶培训、茶技艺、茶加工、茶冲泡、茶旅游、茶竞技等活动5-6次,让平常百姓认识茶、喝上茶,挖掘贵州茶叶消费内生潜力,使本省喝茶人群提高了36%。
龙明树说,在新常态的当下,贵州在经济发展上走的是一条调结构、转方式、去产能、促增收之路,对茶产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在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比较效益等多重因素挤压下,“东茶西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更加不可逆转,而且,“东茶西移”的速度更快,转移的规模更大,必须研究东中西部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振兴中国茶产业。
龙明树表示,贵州研究新茶业,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走绿色、生态的路子,创新业态,把茶产业与休闲、旅游、娱乐、品味、琴棋书画等其他业态结合起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一二三产融合,成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支柱产业。龙明树鼓励全省茶叶界团结起来,联合起来,把茶产业蛋糕做大,不但要把规模做大,产量做高,还要把品质做好,把产品质量做得安全健康,价格还很合理;把茶产业蛋糕越做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