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鹤茶苗为您提供优质茶苗

评优荐优 |“帝芙特杯”第五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公布

2018-02-03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已阅读

依据《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和《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指标》,经形式审查、网上盲评、专家评分,并由茶叶科技奖奖励委员会审定,共评出“帝芙特杯”第五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现将获奖项目名单公布如下。

“帝芙特杯”第五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

“帝芙特杯”第五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

一等奖

茶树富氟机制及降氟技术研究

项目内容

该项目对收集的中国四大茶区六大茶类近千样品中的氟含量进行了分析,发现粗老茶中氟含量在135 ~ 965 mg/kg范围,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茶树中氟的关键因子并解决茶叶中氟含量过高带来的安全风险,项目组对茶树根系氟的吸收、转运及其在茶树叶片积累的机制进行了多年的系统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创性的降氟新技术。

创新点

揭示了茶树根系吸收富集氟的微观过程及信号调控机理;系统研究了影响茶叶中氟含量的因素;探明了亚细胞水平上茶树的耐氟机制;研制了系列茶渣生物吸附剂,有效降低茶汤氟含量。

所获成果

本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8篇,其中SCI源期刊14篇,7篇影响因子在2.5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2名。

茶树新品种特早213选育及配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内容

经多年的观察选择,选育出特早213新品种,该品种于2003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省级茶树良种;随后参加了全国茶树品种区试,经过六年在浙江杭州、河南信阳及贵州湄潭3个区试点的正规品比区试,该品种性状优良,特色突出,生产应用效果好,于2013年通过了全国茶树良种审定,成为国家级良种;研究集成和应用推广了茶树新品种特早213配套栽培、加工关键技术。

创新点

自主育成的名优绿茶新品种特早213优良性状突出,特色明显;研究集成和应用推广了茶树新品种特早213配套栽培、加工关键技术。

所获成果

该品种推广面积累计达99.80万亩,技术辐射面积150余万亩,该品种推广面积名列全省良种推广的第1位;本项目利用推广的茶树良种原料新开发的良种名茶30余个;发表论文60篇,出版专著9本,制定省标2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养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正高职称4人、博士4人、硕士10余人、四川省十大技能大师工作室1人、其他中高级技术人才30余名、茶农及生产技术人员10000余人。

二等奖

茶园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集成应用

项目内容

该项目以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坚持模式引导、分类施策、农机农艺融合,以动力平台通用化及作业部件模块化为核心,以板结土壤耕作、绿色植保和名优茶采摘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创新提出了“分形而治”“动力平台+”的茶园生产机械化发展技术模式,分别研发了适宜于陡坡茶园(>25°)、缓坡茶园(15°-25°)和平地茶园(<15°)的高地隙多功能茶园管理装备、低地隙多功能茶园管理装备和轻简型系列茶园机械化作业装备,创新提出机械化模式先导以及仿生耕作、负压绿色防控、仿生与智能化采茶等理论与技术。

创新点

根据我国平地型、缓坡型、陡坡型茶园的基本特征,创制了茶园机械作业技术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动力平台+”机具配置模式;针对茶园板结土壤耕作阻力大、缺乏适用机具等问题,创建了“针式”仿生耕作理论,创新了耕作机构,创制了仿生耕作机具;针对茶叶生产绿色防控的需求,创新了负压捕虫技术,创制了物理防治装备;针对传统机械化采茶完整率低的问题,创新了仿生采茶技术,创制了跨行自走式采茶机。

所获成果

该项目先后在云、贵、皖、苏、浙等地建立茶园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点36个,累计销售18965台/套,按照每台/套服务250亩茶园计算,辐射带动面积可达474.125万亩,占全国总面积11.29%,销售额达2.9928亿元,利税5008.66万元,企业利润合计6463.74万元。可提高生产效率80%,降低生产成本80%,每年可为生产企业可增收近1000万元,为应用型企业亩次节本增效427.07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高香优质茶树新品种瑞香与九龙袍选育及推广应用

项目内容

1979-2010年福建省农科院茶叶所经单株选育培育出国家鉴定品种瑞香【国品鉴茶2010017】与省审定品种九龙袍【闽审茶2000002】。均持嫩性强,高产、高香、优质、抗逆性强,扦插与定植成活率高,适宜乌龙茶区应用。瑞香为多茶类兼制品种,适制青、红、绿茶,且制优率高,香气高雅、持久,汤中香显,耐冲泡。产量高于乌龙茶对照种黄旦20%以上。瑞香所制茶多次获国际名茶金奖、国饮杯特等奖、中茶杯一等奖、省名茶奖等。适宜闽、粤、桂、湘及相似茶区应用。

创新点

育成国家鉴定高香优质多茶类兼制茶树新品种--瑞香,并研发其乌龙茶、红茶等多茶类兼制技术;首次从大红袍杂交后代中育成高产优质茶树新品种--九龙袍;阐明了瑞香、九龙袍新品种的生理生化特点及加工品质调控技术,率先制定了瑞香、九龙袍配套的栽培、加工技术规程,发挥了新品种的高效生产潜能。

所获成果

至今在福建省推广应用两品种4.235万亩以上,及其配套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亩可新增800-3000元/年以上,累计新增效益6.55亿元以上,有力调整优化了应用地茶树品种与茶类结构,发挥了显著的优质增效作用。

普洱茶品质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项目内容

1.普洱茶香气品质化学研究:建立了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分析方法,查明了普洱茶香气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情况,揭示了决定普洱茶“陈香”的关键嗅感物质及其形成变化规律,构建了普洱茶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和基于关键香气品质成分相对含量水平的普洱茶香气品质评价模型。

2.普洱茶滋味品质化学研究:查明了普洱茶中重要呈味化合物的含量水平,明确了普洱茶中游离氨基酸成分的组成特点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解析了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的转化;查明了普洱茶中的16种矿质元素、氟和重金属等5种风险元素的含量水平,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阐明了普洱茶中的细菌种群组成情况。

3.普洱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从普洱茶中鉴定出了17个抗氧化酚类成分;阐明了普洱茶中重要活性成分(例如没食子酸和Teadenol A等)的形成变化规律;揭示黄酮及其糖苷类成分是普洱茶中重要的降脂活性成分;发现真菌漆酶能催化EGCG形成茶褐素等成分;开展了普洱茶抗氧化活性的化学分析法研究和生物学方法评价等。

4.其他方面的研究:查明了不同等级和不同产地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差异;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电子鼻技术、电子舌技术分别评价普洱茶品质。

创新点

1、首次揭示了1,2,3-三甲氧基苯等芳香醚类成分是决定普洱茶“陈香”的关键嗅感物,并查明了它们在加工过程中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与普洱茶香气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首次揭示了普洱茶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手性异构体的组成及含量水平等。

2、首次揭示了普洱茶具有比茯砖茶、六堡茶以及青砖茶等黑茶更为丰富多样的细菌群落组成;查明了普洱茶中氨基酸成分的组成特点以及氨基酸成分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首次揭示了普洱茶中16种矿质元素以及6种风险元素的含量水平等。

3、从普洱茶中分离纯化并鉴定出16个多酚类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为首次在普洱茶中发现;从普洱茶降脂活性最强的提取物组分中鉴定出了30种黄酮及其糖苷成分,首次揭示了普洱茶中的黄酮类成分是其潜在的重要降脂功能成分;首次揭示了从普洱茶中分离纯化出的真菌漆酶能催化EGCG形成茶褐素等化学成分。

所获成果

本项目合计发表研究论文28篇,其中在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等本学科高影响力杂志发表SCI论文10篇(影响因子总和大于30,总被引用超过150次,单篇最高被引用61次);在《茶叶科学》和《食品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发表会议论文3篇;发表研究生硕、博士学位论文3篇。

三等奖

国家级良种凌云白毫茶的研究与推广

项目内容

该项目主要探明了凌云白毫茶品种的起源、传播、种质类型以及分布情况;对其品种特性、性状及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利用等进行系统研究;进行了茶叶生产、加工多领域技术研究,把多项研究成果集成应用在生产中并大面积推广。

创新点

首次对凌云白毫茶起源、传播途径、分布、利用等进行了研究与收集;创新黑茶制作工艺,申报5项国家发明专利;利用茉莉花净油进行凌云白毫茉莉花茶窨制新工艺研究,产品品质达到或超过传统茉莉花茶的品质水平,解决了传统茉莉花茶加工存在的季节性、地域性及盛花期鲜花质量等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研究发现在百色凌云、隆林、右江等县高山老林中,均有成片分布的野生茶树群,覆盖面积近150平方公里,其中野生茶树群中最大的一株基径141cm,保存着原始生态。经考证这是目前中国境内保存最好,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野生茶树群之一。

所获成果

在群体品种茶园中选育出了优良单株106株;优质种质资源材料8份;繁育凌云白毫茶优良品系苗木250万株,出圃150万株,新建示范茶园500亩;项目实施期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10期,授培人员8440人次;生产黑茶303吨、红茶255吨、绿茶34吨、乌龙茶0.18吨、黄茶0.23吨、白茶0.23吨。繁育优良品系苗木、出圃150万株,三年累计新增产值7264.2万元、新增利润1408.15万元;培养建成两个广西第一的国家级茶叶企业。

香茶创新工艺技术研发与标准化示范应用

项目内容

该项目创新提出循环滚炒和控温揉捻2项新技术,研究集成香茶全程标准化加工技术,研制成功香茶循环滚炒装置等机械,组织制定香茶相关技术标准。

创新点

创新提出了香茶控温揉捻技术;创新运用“滚筒杀青机+输送装置+风扇、鼓风机”循环滚炒装置进行香茶连续滚炒干燥技术;创新集成了香茶标准化加工工艺;创新引进和推广了香茶加工机械配置;香茶生产替代了部分50-60元以下中低档名茶的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所获成果

本项目技术自2011年起在浙江丽水、温州、金华3个地级市的20多个香茶生产县应用推广,共举办香茶创新工艺及标准化加工技术培训班461期,受训的技术骨干和加工能手39286人次,发放资料72425份。据统计,全省已有1265家企业按照本项目制定的标准进行香茶加工,实现了香茶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近三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97.8万亩,加工香茶10.2万吨,销售收入64.0亿元,总经济效益17.9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国家级茶树良种桂绿1号、尧山秀绿选育及关键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内容

桂绿1号、尧山秀绿是从上万个有性系种质资源中选育出的优良株系,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对照种,评价为国家级茶树良种。2个品种特早生、优质、高产、高抗、适制性广,比江浙茶区提早一个月开采,有利于抢占早春茶市场,降低市场风险,适合大面积推广,并可加工多种茶类以适应市场不同消费,对促进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有积极作用。品种特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点

1、品种创新:选育出“桂绿1号”国家级良种(国品鉴茶2004001),特征特性突出,选育出“尧山秀绿”国家级良种(国品鉴茶2010008);

2、技术创新:制定广西地方标准《桂绿1号茶树品种栽培技术规程》,获桂林市2016年度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奖,制定广西地方标准《桂绿1号茶树品种制茶技术规程》,获2016年度广西重要技术标准奖、桂林市2016年度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奖,制定广西地方标准《茶树长侧枝扦插繁育技术规程》。

所获成果

获得国家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2项,制定广西地方标准3项,发表相关论文17篇。技术成果在区内大部分茶区及区外部分茶区推广,品种推广5.8万亩,技术应用辐射面积42万亩,培训人员10312人次。完成单位近三年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1.35亿元,新增利润5257.6万元,推广应用单位累计新增销售额2.03亿元,新增利润7546.44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