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鹤茶苗为您提供优质茶苗

古代茶书述要——《茶经》

2018-09-07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已阅读

 

古代茶书述要

 

中国茶书是最集中地记载茶的历史的形式,也是传承茶的技术和文化的主要载体。茶书记录了茶产业和茶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特点和成就,阐述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点和发展脉络,传承着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茶书是各时期茶叶生产、经济和文化的反映和总结。

 

 

 

自从唐代陆羽著《茶经》后,有关茶及其相关事物的著作便络绎不绝,延绵至今。据清陆廷灿《续茶经》所列,“茶事著述名目”为67种;万国鼎于1958年所编《茶书总目提要》,共列茶书98种。199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茶叶全书》(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编)共收入茶书64种(其中有7种为辑佚),书后附一佚存目茶书60种,总共为124种。后又有朱自振等编撰相关著作,略有增加。

中国茶叶学会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良子老师带大家领略古代茶书的魅力!首先带来的是《茶经》。

 

陆羽《茶经》

 

 

中国茶书产生的最早时期是在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陆羽《茶经》在唐永泰元年(765)已具初稿,建中元年(780)付梓。陆羽《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茶书。《茶经》的面世,代表着中国茶文化体系的建立,影响深远。《茶经》全书约七千字,分成3卷,共10章。

 

 

 
“一之源”

      “一之源”,论述茶起源,茶的文字、称呼,茶树构成、形态特征及其种植环境,茶的功效等。在此章中,特别重要的是,提出了“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命题,将茶的性状与人品作了文化意义上的联系。

 
“二之具”

       “二之具”主述制茶的工具;具有价值的是所述各种工具,虽为独立之件,但都有相应的材质、形态、尺寸和功能,故其意义在于,通过这样的描写,让后人知晓了唐代团饼茶的形制和制作流程。 

“三之造”

       “三之造”所论为采茶制茶的技术要求;它与“二之具”从文意和内容上均有密切关联,两者互为补充、互为照应、互为法理。通过此章,加强了工具与制作的有机联系。

 
“四之器”

       而“四之器”讲述的是煮茶所用之器,论述的是一个相对独立阶段的内容。一依惯例,有较为详细而周全的描写。其中,不少用器材料是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解决的,有简朴、实用的宗旨在其中。但是,对主要的用器,则是精益求精。如对风炉,既有精确的尺寸、完美的造型,其装饰上更富有文化意味,非常契合煮茶品茶的悠久传统与内在精神。特别出彩的是对茶碗的论述,陆羽用材质类比的方式,以彰显茶汤色泽之美为标准,对当时名窑所产茶碗作了优劣排列。突出了陆羽在茶饮中的审美观,虽令人有偏颇之感,然其中深意自具。

   “五之煮”

      “五之煮”这章是承接着器而论述煮茶所用之火、水、温度及品饮诀窍。茶的煮前处置、水的品类取舍、火的炭薪优劣,无不体现出内在的“合理”的要求。而在这个条件下,茶汤的色香味自然不流于俗格。

“六之饮”

       “六之饮”大略论述茶的不同饮法及变迁、要求和优劣鉴别方法;同时提出影响茶汤品质的“九难”,要把握好较难掌握的九个方面。


“七之事”

       “七之事”,记录自炎帝、周、汉至魏晋南北朝间的有关茶事资料,其资料选取详略得当,如以茶代酒、以茶疗疾、以茶明志、以茶报恩、以茶敬事、以茶游乐、以茶祭祀等等。有些资料,在其他书籍中已不见记载,因此,除了阐述茶的历史之馀,《茶经》无形中还保存了宝贵的古籍文献。

     
“八之出”

       “八之出”记述当时全国主要的产茶区域及其著名茶品。

 

 

    

     “九之略”

       “九之略”论述在制茶、煮茶之际,可因地制宜、合理省略有关器具以方便易行,表现出因地因人因事而灵活处理煮茶和饮茶的方式与原则。虽文字不多,却很明白地表现出茶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十之图”

       “十之图”,建议用文字将茶经内容书写在绢素上,分幅悬挂,便于观看对照操作。显然,这是属一种学习、阅读方式的介绍。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