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富含各类生物活性成分,其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类等)、茶色素、类黄酮类等,在人体心血管保护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功效。
1. EGCG
儿茶素是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不发酵茶或发酵程度较轻的茶叶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含量一般占茶叶干重的12%~24%。目前已发现的儿茶素有20多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占儿茶素总量的50%~80%(表3)。
多酚类物质能够抑制自由基的产生、直接清除自由基和激活人体清除自由基体系、调节脂质过氧化水平,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绿茶中的儿茶素是多酚类最主要的构成成分,目前对其生理活性的研究最为深入,具体表现在对脂肪吸收和脂质沉积的抑制作用、缓解人体内皮功能的紊乱、对抗血小板凝集具有抑制作用(血小板活化和凝聚是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标志性特变)、能够增强人体抵抗氧化逆境的能力、能够缓解人体炎症反应等。
刘慧总结了绿茶及多酚类物质的药理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EGCG 疗法可同时改善心血管和代谢功能。有研究发现,EGCG可利用磷脂酰肌醇激酶依赖性途径迅速刺激内皮一氧化氮的产生,因此EGCG在治疗自发性高血压的同时可改善新陈代谢和心血管病理状况。此外,发现EGCG 补充剂能减少体内压力超负荷导致的心肌肥厚,并可阻止因压力超负荷导致的心室向心性肥厚。笔者总结了绿茶提取物对心血管起保护作用(直接保护心血管、调节人体胆固醇、保护心脏、提升血管韧性、提升常规抗氧化能力) 的每日摄入量,要起到心血管保护作用,每日推荐饮茶量要求不少于3杯(表4)。
2. TFs
不同茶类的化学组成大同小异,然而由于不同的加工工艺,特征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组分存在差异。红茶的发酵工艺,使得茶叶中多酚类物质,尤其是EGCG 大部分被氧化,生成茶黄素(TFs)、茶红素(TRs) 等茶色素类物质。TFs是重要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和血管细胞粘附、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具有良好的抗血凝、促纤维蛋白原溶解等作用,能够抑制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壁粥样斑块的形成。
一项体外活性实验中,研究者发现茶色素可明显抑制由Cu2+和Fe2+诱导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氧化修饰后产生的一系列毒性物质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此外,在一项红茶干预人体疾病研究中,作者详细总结了包括茶黄素及其衍生物(茶黄素-3-单没食子酸、茶黄素-3'-单没食子酸、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 通过不同程度对炎症因子、血小板凝集的抑制作用,以及LDL氧化抑制等改善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表5)。
3. 其他功效成分
随着茶与健康研究领域的日益发展,目前一些此前未见报道的类黄酮类物质、花青素类物质等在改善人体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图1)。茶叶中黄酮醇及其苷类的含量占干物质的3%~4%,其A环和B环上具有两个酚羟基,这些酚羟基同样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花青素一般又被称为花色素,占茶叶干物质重的0.01%左右,在一些紫化茶树品种中可达0.5%~1.0%。目前一些研究表明,类黄酮类和花青素类成分同样具有保护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能,然而由于其结构的多样化、复杂化,具体作用机理尚未清晰。
茶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关键在于探讨这些研究成果是否适宜于推荐给普通人群,以及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是否有健康改善作用。然而目前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包括:(1) 饮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日常习惯,但缺少机理认同研究;(2)茶的种类、饮用量等都是临床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3) 研究饮茶的临床功效时,是利用茶叶提取物,还是单独的茶叶功效成分,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相应研究缺乏一致性;(4) 由于茶叶成分的复杂性,不同的生物效应程度、人体生物利用度等,仍有待深入研究。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证实了饮茶、茶叶有效成分对人体心血管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相信茶叶在心血管保健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上,也会有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