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阿里巴巴总部考察学习,考拉网的袁总介绍说,未来直播是风口。
前几年,直播特别火,王二代的5个小目标投的直播平台倒闭后,直播就没落了。
我也一直看不懂直播,一个美女在上面吃瓜子、唱歌、放屁,也能叫一个产业?
袁总介绍,现在的直播不一样,也属于内容直播的一种,阿里巴巴早于2014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只不过,去年才开始正式启动。
同去的竺总介绍了与阿里合作的闲鱼小镇,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弥合,更是让人惊讶不已。
我听了默然许久,原来普洱茶行业秘密研发多年的武器,大平台早已布局,只不过,待时鼓风而已。
这有点像阶层固化,好不容易当一回凤凰男,做了一回集团副总,结果一个铁饼历史造假,打回了乡巴佬的原型。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CTXXupftl258WeHGxkiaCNRVT5UK2ws1Yx6icsY67WZlwLn6nXLNkFWXLA3icDEcBaBWH44XpF8xbpzcMuBafcYIQ/640?wx_fmt=jpeg)
很多投资人都会有一种观点,谈到普洱茶,就是农产品,营销简单,故事复杂。
名牌之下,设一个二级市场,投资,回收,再投资,再回收,就能成功。
只不过,现在普洱茶的帖子同样水分汹涌,一刷就是几千上万的点击,我不知道这样的意义何在,看着老板们都是聪明人,但是,就是想不明白这个道理。
帖子和帖子不一样,茶品和茶品不一样,这样的道理比较简单,如同普洱茶,制作简单,存放简单,但是,越是简单越是舞弄不容易。
我们聊了一下07年那一波药企做茶的故事,也聊了后来一拨地产商做茶的事情,这些企业实力在国内排名来说,也不小,花的力气也不小,在茶界,更是一等一的投资。
一个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很复杂,不是局外人能弄明白。只不过,失败的企业都有极其相同类似的点。
比如说都提出过“做老百姓性喝得起的茶”之类的口号。
是不是觉得销量大,客单价低,购买抉择的时间就会缩短。现金流量大,报表就很好看,有投入,有产出,资本市场就更好拿钱?
或者大家都是这样想的,或者大家也都如此进入滚滚红尘的。
在相对可以标准化的行业,大广告+大渠道可以对应大投资,无论是宝洁还是统一,大家的招数差不多。
这里得解释几句。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是可以标准化的,相应的标准制度从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
那为什么计划经济时期时期可以标准化的,现在却不行了呢?
那是计划经济的时候都是“配方茶”,普洱茶外销就一定要一个批次的产品外观、口感都相差无几。
一个普洱茶,就有了一千万个不同的认定标准,这种标准也就没有办法建立,即使建立了也会庞杂无比。
这就像广东一个民间协会弄了一个“老茶标准”,我看了一半天也没有搞明白,标准在哪里?协会的人真弄通普洱茶 定义了?怎么一个“云南普洱茶”,会在一个外地去弄标准呢?
这种想法有点自私,问题是现在的普洱茶有规定,是“地理标志产品”啊,这是国标啊。
所以,你会看得见,一众大资本,干不过街边摊起家的“纯料商”,现在的“山头茶品牌”无一不是来自于江湖,无一不是来自于原有的经销商。
所以,你也会看得见土豪们发财后的摇摆,一会要坚持,一会要投降,究其因,还是底气不足。
这是赛道的不同所导致的,你再厉害,你跑的是另一条道,与这个行业的发展没有关系,你速度越快,跑得离行业越远。
而山头茶的赛道上,类似龟兔赛跑,路线正确,即使龟速,也能取得奖杯。
根本上来说,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规则,不能突破这些潜在的规则。这些规则不仅仅是考虑本行业的,甚至是得联系六大茶类一起来统筹分析的。
投资茶又分为“金融茶”和“藏家茶”,藏家茶有很长一段时间流行的都是“品牌+量大”的模式,藏家靠时间来换取利益,现在来看,除开囤到“勐海茶厂”改制前茶品的发了大财,其余的品牌,无论仓储好坏,要做到规模性的变现,都是十分困难,说白了,还是与品牌运作有关,成功的品牌才可能“升值”。
看得见的事实是,“品牌+量大”的模式在逐渐式微。当然,这与山头茶急剧发展起来有关,喝茶的人有哪一个又不怕死,不希望自己喝的茶是健康的呢?多种因素的组合,成为了今天的样子,存好茶,量小价优。
金融茶是打短线,一会升一会降,没有准头,涨跌都得看坐庄人的资金实力,撑得住,爆掉的时限就越往后移,撑不住,分分钟都可能爆仓。
金融茶往往煞有其事有各种趋势图,行情表,行情分析,趋势分析,你要不知道,认为这就是股市分析,只是没有证监会,大家涨跌随意,杀生杀熟更任意。
有一次,我认认真真看了一份茶品分析报告,严谨得类似茶学报告,我正喝一口茶,“噗”,差点吐一身,云抗10号为主体的茶品分析出喉韵,真是天上人间,沧海更流。
原本就是炒茶,好茶烂茶无所谓,还说得这么头头是道。
某林古茶坊学了一半天,一个老班章事件、一个薄荷塘事件、一个有机茶事件,三枪命中,枪枪致命,几个新媒体一出消息就呜呼哀哉。
分玩家和非玩家,玩家没有标准,只有极限。根据喜好、口感、山头、价格等等来划分圈子,很难有品牌茶介入其中。
非玩家倒是有一定的市场标准。因为标准化可以导入大资本,所以,一度,这一块曾经是大热门,大资本建立大渠道、大广告,貌似都合理。
“做老百姓喝得起茶”,立意不可谓不高,志向不可谓不高大。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量大的企业,品质难以把控。量大导致低价,低价导致原料来源低质。
前天,在机场取行李,看见一个一线品牌做的“冰岛老寨”古树茶的广告,我心想,这总共几颗树啊,这都敢造假啊。
藏家模式,这几年在逐渐没落,根本上的原因,普洱茶是享受型的产物,而不是可以随意普及的产物。
从产品形态上也可以观察得出,熟茶就是普及品,哪里又有大力做生茶,又高喊普及口号的道理?
做普及,就触及到其他茶类的底线,中国的产茶省份众多,茶产业事涉农业,现在又提上创意和文化的产业,每个省的非遗口号喊得一波又一波,关键点在于,不是茶业能搞多少GDP,而是,口号喊得好,大人给糖吃。
落到市场上,每个产茶大省都得把省外的茶类打压一遍,凭什么普洱茶可以独善其身?
你打压一下,他打压一下,普洱茶做普及,就是遥遥无期。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你吹老茶没事,反正总共没几片,你吹新茶,还吹低价,不是抢了别人饭碗?
这就像卖宾利的车的可以说,你考虑考虑,你要喜欢劳斯莱斯也可以去他家看看。
但是,一个开杂货店,绝对不可能说,我家的东西的没有隔壁家的好,你去隔壁家买。
这就是高端定位和低端定位的不同,而导致的销售手段的不同。
做老百姓喝的茶,还不能一味就定位成低端茶,这种尺度就往往不好掌握。
比价格,那就不仅仅是普洱茶一个行业来比,而是六大茶类都得比。
比基础,而普洱茶来得晚,远远不如绿茶、花茶,甚至也远远不如铁观音。
基础不如其他茶类,又要抢其他茶类的饭碗,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熟茶可以做到在一个香港市场的极度普及,却难以普及到全国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道理也在这里。
习惯势力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小叶种绿茶讲究高扬的香气,滋味清淡,大叶种茶则讲究滋味浓俨,茶汤厚滑,两者吸引的受众不同。
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内含成分的多寡。
含量高或低,不是是高了就好,低了就坏,而是是指适制哪个茶类。
中小叶种低,适制绿茶,大叶种高,适制发酵茶,区别仅仅在于此。
绿茶泡一杯3克即可,普洱茶用盖碗泡,没有8克10克,味不俨。
比如习惯云南烟,则不习惯上海烟,习惯贵州酒,则可能不习惯二锅头。
所有消费品的销售,离不开习惯二字,赚钱都是赚“习惯”的钱,茶叶的销售也不例外。
不掌握好普洱茶的“习惯”,再多的资金投进来也没有用,砸错了对象。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