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
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
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
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
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
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
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
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
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
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
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
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
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
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
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
李白、柳宗元、
刘禹锡、皮日休、
韦应物、温庭筠、
陆游、欧阳修、
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的小史】
茗,本指天色较晚时采摘的茶叶,泛指茶叶,又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
宋人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将好茶比作美女:“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
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树古已有之。茶树原产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云南,一说是在西南横断山脉以东的
云贵高原地区。是谁发现茶的呢?传说上古的神农氏
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说,“黄帝食百草,得茶解毒。”《尔雅.释木》中记载:“槚,苦荼。”晋人
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药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后才作饮品。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药用。秦汉时期《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魏
华陀《食论》说:“茗久食益思意。”汉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诗疏》云:“椒树、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为食。”现在的腌渍茶、打摆茶、油茶、烤茶、罐云茶等,均沿用古习。
茶作为饮品不过二千余年,西汉巴蜀有饮茶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汉人王褒在《僮约》一文中记载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买茶”,可见当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并且茶叶已成为商品,形成了武阳这样的茶叶集散地。
南朝齐国人
王肃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浆(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鲫鱼羹,渴则饮茶。有一次他拜见北魏
高帝拓跋珪,却开始食羊肉、酪浆。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羊肉与鱼羹比怎样?茶汁与酪浆比又怎样?”王肃回答:“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羊好比
齐鲁大邦,鱼好比邾莒小国。惟茶不中,与酪为奴。”
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明天我们为你设邾莒之会,亦有酪浆和茶。”后来人们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种名茶,产于安徽
安庆县天柱峰。唐朝宰相
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
舒州(今安徽
舒城县)知州,李德裕对他说:“你到了舒州,天柱峰的茶叶请你寄三数角(角是贮茶器)给我。”那人一到舒州,便连忙托人带了几十斤天柱峰的茶叶给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还给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罢去舒州知州,临行前,他精心挑选了几角天柱峰的茶叶送给李德裕。李德裕高兴地收下了,对朋友说:“这茶可解酒****。”说完,他叫仆人煮了一壶茶,然后把茶倒进盛着肉的银盒子中,盖上盖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与朋友一起打开盒子,肉已经化成水了。众人都服其广识。
唐人喜欢把茶叶加工成饼,用黑茶叶包裹,中间打一个洞,用绳子串起来,便于携带,这称为串茶。
南唐京都
开封禁苑有北苑使
董源,世称“董北苑”,善制茶,人以为贵,称此茶为北苑茶。其后福建建州(今
建瓯市)凤凰山所产之茶,亦称北苑茶。
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
赵光义始制龙凤模,以此造团茶,称为“龙凤团”,专供宫廷饮用,以别于士民所饮的茶。
宋仁宗
赵桢庆历年间,福建转运使
蔡襄又制出小团茶,用作贡品。小团茶极为贵重,宫人往往在茶饼上镂上金子,二十余饼重一斤,值
白银二?。但这种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时,赐
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饼,四人分一饼。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慕名来到中国,在不下100座寺庙中学习中国茶文化。后来荣西和尚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荣西和尚被
日本人封为“茶祖”。多数国家“茶”字的发音都是从汉语“茶”的字音变化而成的。英文tea从厦门话茶字音te转变而成,而英文俚语茶就是cha,这与茶的符中文读音更接近;俄文则是我国北方话茶叶的译音;日文的“茶”字读“恰”,完全是照汉字读音。
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顾名思义,是指历史上
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互进行
茶马互市时所形成的商路。历史上进行过茶马交易的地方遍及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以及
辽东、晋北等地。晋北、辽东等地马市开设时间较晚、较短,几乎不太受重视;西北部的茶马交易道路被融会在古代
丝绸之路之中;从
青海到拉萨的茶马交易路线一直被称作“唐蕃大道”。
今天人们说得最多的两条茶马古道则是自唐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青藏、川藏、
滇藏公路通车前仍在发挥作用,即从四川、云南翻越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到达拉萨,并一直延伸到印度、
尼泊尔的茶马交易之路———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南起普洱茶产地的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经由
大理、丽江、
迪庆、昌都、
林芝等地到达拉萨。
川藏茶马古道,东起四川雅安,经由
甘孜、昌都、林芝等到达拉萨。
吐蕃与唐朝自公元696年起,开始在今四川
成都等地进行以茶马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互市,直至20世纪五十年代,其间跨越了1200余年,历经唐、宋、元、明、清、
民国、解放初期等不同朝代和历史时期,茶马古道一直是联结
西藏和内地的纽带。
“茶马古道”,涉及西双版纳、大理、丽江、
香格里拉、雅安、
康定、甘孜、昌都、林芝、拉萨、
江孜、日喀则、
亚东等地。这里地跨
亚热带雨林,横断山脉、高山峡谷、青藏高原,具备多种
地貌景观;这里居住着傣、
哈尼、佤、拉祜、彝、白、
纳西、傈僳、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服饰和宗教信仰。横断山脉还是历史上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大迁徙的通道,这里的
名胜古迹不胜枚举,令人目不暇接。
今天,在青藏高原上,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取代了古老的长途马帮运输,甚至许多偏远的村庄也有了公路。马帮运输只是被用作公路运输的补充和乡村间的短途运输。事实上,许多公路就修在昔日的茶马古道上,茶马古道已成了历史。
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随着川藏、滇藏公路的改建,公路质量的提高,茶马古道旅游的交通状况已有极大的改善。
壮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将使茶马古道
旅游线路成为21世纪我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之一。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