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良好的自然生态,使得武夷山成为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
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政府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持续实施“稳控面积、提升质量、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18字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以保障安全为底线,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推动武夷山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精细化”,坚持质量兴茶,努力实现武夷茶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管控。
严控茶园面积
2008年开始,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就十分重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率先制订了一系列管控规范性文件,严控茶山开垦行为,2013年起全面禁止开垦茶山。今年以来,以《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实施为契机,开展“退茶还林”“生态修复”专项行动,构建“严防控、重查处、强保障”的长效管控格局,制定实施“三强化、三建立、三实行、一推动”等10项长效管控措施,有力打击毁林种茶行为,全市累计拔除茶山2.31万亩、山场复绿1.33万亩,全力保护好产业发展绿色屏障。
严控茶园用药
认真落实唐登杰省长工作要求,积极创建化肥减量增效、农药使用零增长示范县,自己压力,提升标准,深入实施以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施用有机肥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无药无肥”茶园示范工程,引导茶企(农)科学管护茶园,大力推广茶园无药无肥,多用农家肥、有机肥,全面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化学农药。实行违规使用农药的有奖举报制度,推进茶叶主体严格自律、相互监督。
严格茶园标准
整合现代茶业生产项目优惠政策,扶持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有机茶基地,大力推广茶园植树、梯壁种草、套种绿肥、生物防控等技术,加强茶园水土保持,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自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1.29亿元,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10万亩。
严格市场监管
开展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切实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规范“武夷山大红袍”驰名商标、“正山小种”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开展茶叶市场专项综合整顿活动,严厉打击商标侵权行为。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取消在项目扶持、资金补助、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补助,并在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平台予以曝光。
二.突出“大众化”,坚持市场导向,努力让武夷茶成为大众理性消费的首选茶。
强化市场意识
严格遵循武夷岩茶国家标准,大力发展有机茶、绿色茶食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不断提高武夷岩茶品质。鼓励企业开发适合不同群体消费的高、中、低端茶叶产品,坚持以质定价,大力推广中端优质茶,规范打造高端精品茶,带动发展低端平价茶,加大“认标购茶”等宣传推广,加强对茶叶理性消费宣传,遏制炒作“天价茶”,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茶叶。
强化品牌意识
结合创建“武夷岩茶全国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全国武夷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实施武夷绿色品牌发展战略,出台了《“武夷山大红袍”中国驰名商标及地理标志暂行管理办法》,规范中国驰名商标和证明商标标识的发放和使用。积极引导茶企茶农提高品牌意识,鼓励茶企开展自主品牌创建活动。全市共创建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省级名牌产品9个,省级著名商标51个、知名商标120个。
强化营销意识
在全国大中城市及主销区陆续建立20多个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茶业同业公会地区分会,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福州、厦门、济南等地建立销售网点5000余家,有效提高武夷茶的市场占有率。持续开展以“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大型的茶旅营销推广活动,将茶歌舞、茶艺表演、茶叶展销、涉茶项目引进和推广等作为开拓武夷茶市场营销的有力抓手,全面展示武夷茶品牌形象。创新开展“互联网+斗茶”,在全国设立100个互联网斗茶赛点,不断提高活动的效益和效果,扩大武夷岩茶影响面。
三.突出“共享化”,坚持产业融合,努力推动武夷茶产业纵深发展。
加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开发
充分发挥武夷山双世遗旅游品牌及“大红袍”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优势,打响武夷山茶旅品牌。开发茶文化旅游,推出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保健旅游、茶事修学游等茶文化旅游线路,重点培育一批以采茶、制茶、品茶为内容的旅游体验项目,不断丰富茶叶生产、茶艺表演、茶文化交流等旅游活动。重点扶持香江茗苑、海丝茶业文创园等一批集茶叶加工、旅游观光、品牌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重点推进投资150亿元的茶旅小镇建设,加快国家级茶叶质量检验中心、会展中心、茶叶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
加强茶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开发
充分发挥武夷岩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多样化催生文创产品、文化体验产品和旅游伴手礼商品。深度挖掘武夷茶文化的深厚内涵,策划开发中华武夷茶博园、“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等具有区域竞争力、唯一性和独特性的茶文化旅游体验项目。
加强茶产业与科研产业结合开发
积极与科研院校、茶企合作,做好茶叶品种的科研、保护与利用,鼓励茶企业研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先后开发出茶饮料、茶食品、茶枕、茶垫等茶系列产品。2015年12月,在全国率先推进并顺利完成“武夷岩茶品质安全评价研究”的科研项目,通过分子标记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以有效鉴别武夷岩茶不同的品种。全市成立了10多家茶科研机构,涉茶发明专利数26项,实用新型专利62项,外观专利330多项。
加强茶产业与教育产业结合开发
在传承技艺与传承文化上下功夫,在弘扬茶文化与弘扬朱子文化上下功夫,专业化打造武夷山作为茶文化和国学的研学基地。着力完善茶叶专家人才库,逐步建立审评型、生产加工型、文化型、管理型专家子库,注重茶叶生产技艺传承人、工艺大师等专业人才队伍的管理、传承和培养。
四.突出“品位化”,坚持互推并进,努力抢占武夷茶文化制高点。
注重弘扬中国茶道、中华茶礼的“和合”精神,注重阐释理学思想与茶文化的内在关系,阐释武夷茶文化的“和合”精神,使武夷茶与“和合”精神相映成辉。发挥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品牌效益,争取中国茶文化交流协会支持,吸引国内茶业界大咖、专家定期到武夷山开展茶文化交流活动,全面抢占茶文化制高点,着力将武夷山打造成茶文化朝圣之地、世界茶文化交流中心。积极推进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工作,不断挖掘丰富茶艺、茶歌舞、茶事祭茶活动、茶文化交流等文化形式,谋划打造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将茶文化的传播与茶产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在茶文化输出上下功夫,形成有像、有声、有文、有字的文化产品,不断提升茶叶的文化品位。
五.突出“国际化”,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扩大武夷茶在业界的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致力实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对茶行业而言,正是振兴中国茶产业、复兴中华茶文化的大好时机,是建设中国茶业强国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也是中国茶和茶文化打造全球平台的强大推动力。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万里茶道”起点城市的优势,紧扣“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茶旅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力帮助扶持我市茶叶生产企业开展出口自营业务,支持以正山小种红茶为代表的武夷茶进军国际市场,扩大武夷山影响力。认真承办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和第14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积极举办中国茶文化与茶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中国茶旅特色小镇高峰论坛,切实提高武夷茶在茶业界话语权,让武夷茶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席之地。(图文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