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林钦固)近年来,我县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改变传统、单一的农业模式,涌现多家新兴设施农业项目。这些设施农业在茶乡大地上正绽放出一片片“新绿”,孕育着农业新希望。
智能温控进大棚
走进官桥镇碧二村,一片面积达100多亩的崩岗群横亘在青山绿水间,村民把这一崩岗形象地叫做“双面崩”。2011年开始,我县对这片崩岗进行综合治理,并引进泉州望溪新农业在这里开发设施农业。如今,往日崩岗群已平整成片,小树茁壮成长,小草绿意盎然。在山坡上,一个面积1300多平方米的智能温控大棚正在紧张建设中。
望溪新农业负责人李友田告诉记者,从崩岗治理开始,他们一方面抓治理,一方面筹划温控大棚的建设。公司从漳州引进先进的大棚搭建技术,并参照最新标准进行建造。
走进大棚,大棚左侧墙上两大片“水帘”映入记者的眼帘。技术员李赵龙介绍说,“水帘”用蜂窝状高分子水帘纸组成,通过渗水和大功率风机的作用起到很好的控温效果。“大棚最核心的技术是采用智能化温控技术,通过智能系统可以调节大棚内的温度、湿度、日照时间。”
据了解,该大棚完工后,将种植铁皮石斛、金线莲及其他苗木近20万株。智能化温控大棚将会模拟植物的生长环境,调节最佳温度湿度保证植物更好地生长。
“今年我县新投建的设施农业示范点均采用高标准的建设模式,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得到提升。”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告诉记者,去年以来,省、市、县先后出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设施农业建设提出具体的标准要求。
组织经营惠百姓
以往的设施农业以承包经营和公司经营较多,组织化程度不高。近来,我县一些乡镇逐步探索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组织化经营之路。
在尚卿乡尤俊村,设施农业成村民们热议的话题。今年年初,该村105户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国公山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并每户出资15万元,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正式进军设施农业。这也是我县首例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开发建设设施农业的项目。
合作社负责人陈延林告诉记者,国公山农业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500亩,首期建设200亩,投资500万元,建设期3年。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并已平整土地100亩。目前,高标准温室正抓紧建设中。项目还将建设育苗大棚、加工厂房、水泵房、排水沟、挡土墙等配套设施。
蔡建明告诉记者,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依靠单一农户的个人投入不能满足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成立国公山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开发设施农业种植无公害蔬菜,可以集约土地、劳动力以及闲散资金。同时,通过合作社开发设施农业组织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积极性也得到激发。
记者了解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建10亩以上(含10亩)蔬果(中草药)智能温控大棚和20亩以上(含20亩)温室大棚都有望得到各级政府的补贴。设施畜禽、花卉、林业、食用菌种植也都将得到相应补助。这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推动我县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迎来发展的春天。
相关:
省委、省政府去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15年,每年将安排省级以上财政专项资金3.5亿元支持设施农业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2013至2015年,安排1.3亿元专项资金,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在《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将按一定比例配套相应资金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