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农家“拼”出来回农村帮大家——安溪农民讲师团田间地头“传帮带”
农民讲师团到祥华乡东坑村指导山药种植
讲师团成员与农户签订一对一帮扶协议
田间地头是农民讲师团的日常课堂
在芦田镇三洋村,讲师团成员到茶园里指导茶农采摘茶叶
“80后”讲师团成员李木菊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
“乡亲们,茶树留高一点,不要种得那么密,合作社上千元的茶都是留高的老茶树做出来的。”今年开春时,为了春茶的好收成,安溪县农民讲师团讲师刘金龙蹲在祥华乡东坑村的茶园里,用家乡话跟村民讲授茶园管理的窍门。像往常一样,这次宣讲吸引了周边四里八乡的数十名茶农。茶农们明白,老刘讲的是一条一条听得懂、用得好的“干货”,掌握运用了他的“知识点”,提高收成不在话下。
从2013年开始,茶乡安溪广泛发掘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优秀实用人才,组建农民讲师团,深入田间地头讲政策、传技术,对群众进行“传帮带”。如今,农民讲师团深受农民喜爱,讲师们纷纷受邀请上门为群众传授技术,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成为党的政策“扬声机”,农业技术“直通车”和农村发展“助推器”。
截至目前,这个大山深处的讲师团已累计巡讲350多场,培训村干部和农民6万多人次。
一场下乡调研 催生讲师团队
时间拨回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全国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彼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深处山区腹地的安溪县不断思索着:该怎样把党的十八大精神送到田间地头、农民心头。
“长期生活在村子里的老乡们普通话都难得讲上几句,更别提让大家坐下来学习了。”到农村去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困难,安溪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三家兄弟单位深有体会。过去几年里,围绕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群众中“入脑入心”,他们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最初是利用农村广播宣讲,收听者寥寥无几。后来,县里推出了“茶都之夜”巡回演出活动,把宣传的政策融入创新编排的节目,村民们看的开心,无形之中也达到了传播的目的。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基层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和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渐发达,文艺演出的宣传效果也大不如前。
如何打通政策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路”?2013年,一场由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联合发起的调研火热开展起来。调研组上山下乡、进村入户,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寻找最适宜的方式。“走访中,我们发现农村里其实有很多靠精耕细作发家致富的能人,他们成为了乡亲们的榜样,在村子里颇有名气。”曾参与调研的安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友智回忆道。
正是这样一个小发现,带来了一次大转机。在安溪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县24个乡镇纷纷将辖区内的农村能人上报至组织部。几经遴选,同年8月,一个21人的农民讲师团正式成立。他们或是茶叶、淮山、果蔬种植的行家里手,或是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的村干部。下至28岁,上至古稀之年,“热心肠”是他们的共同之处。讲师团成立后,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立即组织团员们进行集中培训。采用“双导师”制度授课,理论导师负责讲授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团员梳理宣讲条理,技术导师负责辅导团员提升看家本领,引导他们将党委政府有关全面禁止使用压茶机等一系列“红线”在技艺教授中传递到百姓心坎里。
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一遍又一遍的试讲,通过严苛的综合考核过后,农民讲师团正式出师了。
一次田间对话创出全新经验
从农民中来,又到农民中去。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现身说法、免费传授千金难买的实践经验,农民讲师团频繁现身田间地头,成了农民口耳相传的“土专家”“田博士”,“圈粉”无数。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刚刚成为安溪农民讲师团一员的铁观音制茶工艺大师刘金龙旋即带着《规范土地流转 促进茶园规模化经营》的题目,来到安溪的偏远乡镇祥华乡宣讲。
彼时深山里的茶农,自家茶园大都零碎分散,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单纯讲政策,农民听不懂,刘金龙就用拉家常的方式开讲。
“以前我家六口人,零散的茶园十几二十处,烦啊!离得远采茶费力,更谈不上管理。”刘金龙从自身的经历谈起,他通过土地流转,把好茶园聚在一个核心区,茶业质量上去了,也更好卖了。
拉家常式的 “政策解读”,带动了来听课的茶农们。茶农张良生在刘金龙的建议下,有了新方向。如今,张良生正申请“家庭农场”,提高茶园的管理水平。
“茶要种在山上,有山泉才会香,你的田地不适合种茶,就不要非得种茶,种淮山效益其实更好!”在祥华乡东坑村村民张坚固家的田地里,农民讲师团成员、种植好手吴光研给大伙“开课”。
祥华乡部分低海拔农田的土壤含水量、盐碱度并不适合种茶。唯茶是农、种植结构单一制约了不少农户的增收。吴光研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退茶还农”、种植山药。“接地气”的讲解打消了张坚固的顾虑,决心放弃种植低质茶,“他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这块地不适合种茶,种山药亩产可以达到3000斤左右,一斤在我们农村有15元左右的价格。那可比种茶多翻了很多倍。”
和刘金龙、吴光研一样,讲师团的成员,既是“致富能人”,却也多是从小在茶园、田地里摸爬滚打的农家子弟。讲课的时候,农民讲师团习惯了用方言讲政策、讲经验。直白的方式,反倒让农民们更容易接受。
农民讲师团培训班班主任林境炎介绍:“以农民讲师团的形式深入到茶农当中,用方言讲课,为茶农讲解最新的政策、制茶方法、管理方法,这在全市尚属首创,在全省范围内,也可能是一种全新经验。”
一颗思想火花 带来“组团扶贫”
如今,安溪县湖上乡的茶农苏维金,早已入住了自建的小楼房,家里添了小汽车还有专业的茶青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在十几年前,当刘协宗到苏维金家的时候,当时见到的是另一番景象:破败的房子连房顶都没有,只用一块黑色帏布遮挡,墙壁也都是土墙,家里甚至没有煮饭的灶台。
“那个时候他们真的是太穷了,为了做茶,连唯一的卧室都腾出来做茶青房。”早在成为农民讲师团的讲师之前,刘协宗已经初涉扶贫。他记得那年正是茶叶销售火爆的时候,茶叶供不应求。到农户家收茶叶时,他见到了苏维金,“他家的茶青很好,但是制茶技术跟不上,茶叶一直卖不出好价钱。”
刘协宗是较早走出大山的制茶能手,他心想,要是能帮助苏维金,把好茶青做出好茶,不仅他自己能收购到更多好茶,也能帮助苏维金增加一些收入。于是,刘协宗就与苏维金结成了“师徒”关系,刘协宗教授技术,苏维金也勤勤恳恳学起制茶。
技术改变了苏维金的命运。两年的时间,苏维金制作的茶,逐渐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卖出了好价钱,“原本一斤只能卖到20元—30元,到2005年,最低也要100元。”到2013年,他制作的茶每斤卖到价格已经能卖好几百元。成为农民讲师团讲师的刘协宗再次为苏维金支招,鼓励他承包了一些农户的茶青,带动了身边30多名茶农也走上致富路。
刘协宗在宣讲、帮扶的过程中,对以前的“合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认为,以前帮助苏维金时,心里想的是两个人可以互利共赢,而如今,作为一名农民讲师,他领悟到的是这种帮扶行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这种一对一结对精准帮扶,深入指导种茶、管茶、制茶、售茶等,向茶农传经送宝,直接让茶农得实惠的做法,如今已经成为安溪农民讲师团“组团扶贫”的好方法。帮扶方式也从“广撒网”宣讲演变成了“订单服务”,即先由安溪24个乡镇向466村(社区)“下单”征询培训意见,或通过农民讲师团服务热线,由群众约定所需,安溪县委党校再安排合适的讲师对口联系,确保“按需所教”,学出成效。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个村影响一个村,打造可复制的模式。”安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史思泉表示,通过发挥农民讲师团成员的知识、技术、销售等方面优势,以点带面,“扶持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乡农村”的能人带动效应渐成雏形,成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扶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如果安溪有100个、1000个农民讲师在做这些事情,每个人可以带动10—20个人,那将是成千上万茶农的福音。”
一份特殊责任 坚定讲师信心
临近春茶上市,但是在高海拔的“内安溪”祥华乡,茶青还无法采摘。每天上百个电话、微信信息涌向农民讲师团宣传委员温文溪的手机,咨询制茶方法。
“等到可以采摘茶青再教他们制茶,就太迟了。”温文溪心里想着。为了抓紧向深山里的贫困户讲解制茶工艺,他自掏腰包,从外安溪买来几十斤茶青,自己开车带到祥华乡的农户家中,亲自操作,手把手地传授制茶技术。
“制茶过程中摇青、揉捻,都很费力,非常辛苦。整整一天他都亲自教,非常形象,我们也很快就学会了。”温文溪结对帮扶的茶农张艺坤既感动又激动。
今年3月,农民讲师团在原有21人的基础上纳新,成员已增至44名,涵盖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制茶专家和市场营销能手等。
1984年出生的李木菊,是安溪农民讲师团的年轻力量。成长在县城,做了十几年的企管,李木菊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是出于对家乡茶的热爱,她主动加入了农民讲师团。
李木菊第一次跟随农民讲师团下乡,是4月13日到祥华乡福新村结对帮扶同为“80后”的茶农上官文字。去往上官文字的茶园,山路陡峭,只有一条四五十厘米宽的水泥小道,仅容得下摩托车通行。李木菊坐在上官文字的摩托车后座,水泥小道旁就是深渊,一不留意就有险情发生。一名城里的姑娘,第一次感受到深山里艰难的出行环境,从摩托车下来时,李木菊腿软到站不稳,眼泪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转,但依然硬撑着完成宣讲任务。
“除了害怕,心里更多了一份责任。”李木菊暗下决心,希望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把生态茶园的经验推广到帮扶对象身上,帮助他早日脱贫。
“讲师团的讲师没有工资报酬,却抢着到乡下宣讲。”安溪县委党校副校长柯诏晖深受感动。他说,“奉献、坚毅、团结”是讲师们身上特有的气质,他们无论事业多大、工作多忙,在宣讲、帮扶的时候,都可以把自己手头的工作放下;无论环境多差,始终坚持把宣讲任务做到最好;对所帮扶的群众更是倾尽全力,“生怕帮不上、帮不好贫困兄弟们”。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能人”表达了加入讲师团的意愿。今年,安溪在全县建立了5个农民讲师团工作站和6个活动点,既让成员有“家”的感觉,也方便群众联系邀请农民讲师,及时为群众把脉诊断、释疑解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年轻”的讲师团而言,过去的三年多,他们才刚刚站稳脚跟。“下一步,我们将在部分乡村尝试采取‘1+X’的模式,以工作站和传习所这个‘1’,带动代表广大村民的‘X’,来提升整个村的农业管理和农产品加工质量。同时,还要‘走出去’,取他山之石,学优秀经验,在更高层面上,引领安溪农民发家致富。”在团长张顺儒的眼中,羽翼渐丰的讲师团终有一天还要“飞”出茶乡大地,将这一精准扶贫的种子“叼”往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让氤氲着茶叶芳香的“安溪农民讲师团”在各地开花。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