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鹤茶苗为您提供优质茶苗

1072个专业合作社带富1.5万多农户

2016-05-01  作者:   来源:   已阅读

信息来源:安溪报  发稿日期:2013-9-27     字体浏览:

本报讯 (记者苏彩燕)一连几天,西坪镇盖竹村村民王培养多次登门“拜访”德峰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辉荣,要求加入合作社。他说,老茶园入股合作社集中改造后,毛茶均价能达800元,瞅着早入社的人在合作社干活拿到工资,还能分红利,就眼热起合作社来……

我县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与农村产业的“红娘”,使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找准了市场对接点,通过资金“抱团”和生产“集团”,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合作生金”,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农民们自觉、自发、自主、自愿发展起来的合作社,是“小农户”与“大市场”、“小生产”和“大需求”的探索,更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开锁金钥匙。

 

 茶业“大船”迎抗市场风险

苏连火是我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632日,他联合本村的37户农户,成立全省第一家村级茶业合作社——长坑珍田茶业合作社,让社员尝到“抱团”的甜头。

“市场风云变幻,单干经营难以应对。”这便是苏连火成立合作社的动机。县农茶局局长蔡建明分析说,在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茶农、茶商、市场之间缺乏有效连接的主体,这就造成“四难”:农民缺乏市场信息,种植、加工、营销的全过程缺乏生产与加工标准,闯市场难;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科学种植难;农民自身积累能力不够,农业投入难;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农产品增值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茶叶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并渐成星火燎原之势,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领头羊”。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专业合作社1072个,其中茶叶专业合作社达936个,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种养大户创办型和依托行业协会型,成员1.5万多户,注册资本近6亿元,入社茶园面积10万多亩,总量1万多吨,总产值12亿元以上。

“最早诞生的‘珍田’或许不是今天发展最好的,但剖析这个合作社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到我县茶叶合作社发展的脉络。”蔡建明说。

“合作社就是一条大船。面对风高浪急的市场经济大潮,大家同舟共济。”县农业与茶果局副局长宋建设说,有了生产、销售、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等环节的高度组织化,大家牢牢抱团,变个体优势为规模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茶业“大船”就顺水顺风多了。

 

 效益茶业的“背后推手”

今年,省委书记尤权到我县调研时指出,福建各种茶类要兼容并包,优势互补,共同努力把福建茶产业做大做强,推动福建茶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借助电子商务,网上开店,对合作社的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和销售,去年销售额达到3千万元。”说这话时,中闽弘泰茶叶合作社负责人王大游一脸欣喜,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憧憬中充满了自信。

采访中记者发现,我县茶叶合作社建设,呈现出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可喜局面。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规模,无论是经济状况还是产业格局,安溪几乎是福建省的缩影。业内人士指出,福建是产茶大省,剖析我县茶叶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现象,总结我县合作社经验,对于全省今后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合作社把一盘散沙的农民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崭新的市场主体,正一步步改变我县茶业。

“能人”牵头领办。我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大都由那些有胆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科技带头人、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村干部等农村“能人”牵头领办的。

政府“站位适中”。政府发现当地产业出现“苗头”“势头”时,及时介入引导,在设施建设、资金协调、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扶持,成为其发展的“助推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6年来,我县共安排专项资金近千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

管理“聚沙成塔”。通过科学管理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起来,改变市场一个小浪也能让一家一户“船翻呛水”的局面,形成对外的整体竞争力,产生112的效应,走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茶叶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我县发展规模、品牌、绿色和效益茶业的主导力量。”业内人士这样为合作社进行“角色定位”。

 

 激活土地资源的巨大能量

在西坪镇农技站,记者见到德铭茶叶合作社社员王清荣正拿着一张“处方单”在购买农药。他说,“处方单”由镇政府农技员对茶树“会诊”后开出,既降低成本,又确保了茶叶质量安全。

我县各类合作社实行病虫害测报、农资购买、技术培训、茶叶品牌和质量管理“五统一”管理。据统计,去年全县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6亿元,购买农资2千万多元,培训社员2万人,注册商标近150个。

调查显示,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管理方式后,农业成本节约1020%,产品流通成本可降低1020%,销售价格提高1015%,成员收入提高20%以上。

一辈子种茶制茶的龙涓乡举源村茶农陈江兴怎么也没想到,自家的5亩老茶园“1亩茶园每年至少有1万元的收入,增收4成,在合作社干活还有工资拿。”

如何将农村的“死”资源变成“活”资本,赋予其能够流转、交易和入股的资本属性?激活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生产要素?县委、县政府做了有益的探索。

2011年,我县出台的《安溪县茶园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时办法》。该办法将茶农的茶园“作价入股”茶叶专业合作社,嫁接股份制经济成份,实行“股权+红利+工资”的做法,引来茶农们争相试水。

尽管土地还在社员每家手里,但种植、管理及产品销售,都由合作社专人负责。对普通社员来说,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烦恼交给合作社,自己只管放心地忙生产。

此外,还推行茶园租赁,在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对社成员茶园以每年1500-3000元进行租赁,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县流转茶园8.5万亩,总产量近万吨,总产值10亿元以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县农茶局局长蔡建明说,合作社通过茶园“作价入股”、租赁,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土地流转形式将社员土地集中起来,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真正激活土地蕴藏的巨大能量,为土地资源充分涌流、拓宽致富路搭建宽广的平台,使农民真正从土地里获得最大的利益。

 

农民“抱团发展”

土地“产银生金”

 

提起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少人会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吃“大锅饭”的情形。在历史的记忆中,农村合作社是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的代名词。1982年元旦,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确立,创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投入要素----自由流动的劳动力!

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成了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为解决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农事问题,中国各地不断涌现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次以全新的概念和蓬勃的生机出现时,令人振奋。

“跟着合作社里走,产销不用愁;跟着合作社里干,农民有钱赚。”随处可听到我县农民发出这样的感叹。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6年来,在我县,农业科技带头人、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村干部等农村“能人”“抱团发展”,在自觉、自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纷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增强了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并通过茶园入股、租赁,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土地流转形式,“变土为金”,真正激活土地蕴藏的巨大能量。这种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符合农村的实际,顺应了农民的意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县的探索和实践,为全省各地正在蓬勃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