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林钦固)敬茶礼、拜师礼、授茶苗、传技艺……7日上午,安溪铁观音发源地西坪镇,主题为“根脉传承·香飘一带一路”的魏月德首位传承人王有强出师仪式暨1997茶王20周年纪念茶现场开奖活动,在该镇茶禅寺举行。活动通过一系列复原传统、古制礼节,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播开来,更是将保护非遗的责任代代传递下去。
魏月德是安溪铁观音发现者魏荫的第九代后裔,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安溪铁观音制茶大师。王有强,山西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山西华夏晋道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致力传播中国茶文化,著有《叩茶问道》一书。那么,闽晋两位茶人如何因缘际会,成为师徒呢?
一直以来,魏月德专注安溪铁观音种植、加工和茶文化宣传,练就精湛的制茶技艺。同时,他还广收门徒、传授技艺并创办乌龙茶铁观音非遗传习所,通过“口传手教”,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制茶能手。王有强则是个嗜茶如命的“茶痴”,一次偶然机会,他品尝到魏月德制作的安溪铁观音,从此成了一名“铁粉”。
从识茶到爱茶再到痴茶。王有强不仅爱喝铁观音,还很想知道铁观音为何如此好喝。他第一个想弄清楚的就是魏月德的“魏十八”。2008年国庆节,王有强应魏月德之邀前来安溪,观摩其炒制秋茶。
朝夕相处几天下来,魏月德看出王有强是个惜茶之人,对茶有独到的见解。而王有强也发觉自己对制茶越来越着魔,最终下定决心,拜魏月德为师,学习做茶。一段师徒佳话由此开篇。
入门容易修行难。魏月德常对王有强说,若想做出一款好茶,必须做到四透:即茶性知透、茶青摇透、炒青熟透、烘焙干透。其中最难的是茶性知透,因为茶不像人可用语言交流,可茶又有灵性,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
作为初学者,对于非遗技艺传承的难度,王有强同样深有体会。除了一些制作过程中手把手地具体示范,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到达一定的境界才能明白其中的奥义。比如,魏月德的一句“让茶舒服”,就让王有强困惑了很久。
魏月德告诉王有强,要制成一泡好茶,除茶树本身纯正的品质外,还必须了解影响铁观音茶树生长及茶叶制作的其他因素,才能成就铁观音的“天地人茶”四位一体。
为此,王有强专门备了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魏月德传授的各种采茶、制茶口诀。走到哪儿记到哪儿,记到哪儿背到哪儿。经年累月,王有强才慢慢有所领悟。
近两年,魏月德和王有强一起对铁观音毛茶进行反复拼配实验,经过反复评估,终达到师徒二人心中定义的铁观音“地道滋味”,这也就意味着王有强可以“出师”了。
当天的“出师”仪式在严肃的敬茶仪式开始。仪式上,王有强按传统习俗、礼制完成拜师、出师环节,成为魏月德门下首位传承人。魏月德也依制为王有强颁发出师证书和牌匾,并赠予王有强纯正铁观音茶苗两株和传统制茶工具一套。
当王有强头戴斗笠,肩挑装有茶苗的篓筐,环现场一圈时,全场掌声雷动。这预示着一份传统制茶技艺、一份振兴安溪茶的责任落到了这位爱茶人身上。
“作为师父,有责任把徒弟扶上马再送一程,尽快让更多人认识他,同时检验爱徒的手艺;从安溪铁观音的传承意义而言,把正源正味的铁观音传下去,让更多人喝到它,才能展现其真正的魅力。”王有强对魏月德的谆谆教诲铭记于心。
“山西晋商铸就了万里茶路,王有强作为山西晋商的杰出代表,如今出师,准备重走万里茶路,必将让安溪铁观音茶香飘万里。”山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李蜀昌先生观礼仪式后表示,通过拜师礼让国家级非遗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给真正爱茶人,不仅可以让非遗技艺发扬光大,更有利于不同地域的茶文化实现共融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