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鹤茶苗为您提供优质茶苗

从三类茶人看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弊端

2019-07-05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已阅读

在圈子里泡久了,自然是有一些体会的。很多人都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却不是世界上的饮茶大国。很难想像,那些不种茶,不制茶的国度却成了茶叶需求的大国,而中国远远地被甩出了前十。所以,很多人都不看好中国茶业,觉得炒作有余,普及不足;以次充好的有,却不习惯童叟无欺。

 

很多朋友都知道,在中国古代,茶只是生活的一种必须品,不谈好坏,却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祖祖辈辈的人也许都是喝着一方水,吃着一方的茶长大,从来没有珍视过,原来手中的茶是如此的娇贵。

 

云南的茶农,很多年前只是把普洱茶当成是下地干活附带的解渴的饮料,孰料有朝一日从破瓦罐中飞出,成为了上品紫砂、盖瓯的常客。几乎所有的茶命运皆是如此,要么退化,不被市场接受,要么飞上枝头,变成茶友的新宠。

 

 

 

前些年,大家见到了金骏眉市场的火热,于是几乎所有的红茶都变成了金骏眉的样子,为的只是卖出一个好价钱。最后滇红粗壮的芽头也变成了金芽,白琳功夫、坦洋功夫变了样,宁红、宜红也变成了金毛满满,却再也找不到属于那片土地本来的味道,最终成为业界的憾事。

 

三年的时间,认识的人有茶农、有茶商、有茶艺师、有评茶师……做过这些人的采访,也和这些人聊过天,甚至于密友类型的不在少数,这些事茶的人在我看来分成三类。

 

第一类把茶看作生命,以茶人自居,对茶的品质特别的敏感。他们常常觉得喝不来茶好坏优劣的人就是在“暴殄天物”,这近乎于《红楼梦》里妙玉:连水都分不出来,也配来喝茶?也许他们不一定会说出来,但心里一定是这么想。他们希望遇到的是茶中的知己,就跟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干净的茶业的业态,干净的犹如碧海长空——哪里都是好茶,哪里都是有品味的人。殊不知,“水至清,则无鱼”。所以,对于茶的品质格外矫情的人最终都喝不上茶,即使喝上了不过是孤芳自赏罢了,最终无法达到陆羽先生的事茶的境界。

 

第二类只跟你谈利益,他习惯于把茶看作是商品,有利润才是王道。别笑,这样的人在茶商中比比皆是,他们的理由就是我店开着,我的产品放在仓库里,放一天就要消耗一天,我得付房租,得付店租,得给我的员工付工资,我不卖货,我没利润,我吃什么?是呀,没钱赚了开啥店?还能叫茶商吗?于是,做旧茶、拼料茶、残次茶都拿来卖,只要有利润,“有奶就是娘,没奶爹都坑不起呀!”他们也许真的是对茶有些了解,但他们并不爱茶,他们爱的只是茶背后的利润。“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怕是早在白居易的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人了。

 

第三类纠结于利益和爱茶之间,有些良知,却无力于抗争的茶人。这样的人见惯了商场的竞争,谁家抢了谁家的客户,谁家又贱卖了什么土豪茶,在这一场场商战中,学会了保守地面对,学会了自我保护。前段时间,本想去一家做紫砂壶的公司当企划,结果他们一听我有自己事茶的经历,就不太愿意要我了,即使他们知道我喜欢茶,但他们更怕一个进入公司的人利用公司的资源做自己的事,他们宁可不利用别人的资源,把自己的资源用好。当然这样的事茶人也想谈利润,不过这几年下来,他们吐槽的最多的绝对是钱不好赚,茶卖不好,茶器不好卖。

 

不管哪一类人,我觉得这个圈子里的人思想是保守的。所谓的保守不是他们小气,不舍得泡茶待客,而是不舍得去整合资源,每个人都只想着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不想用自己的西红柿去换别人家种的西瓜,更不想用好容易得来的龙眼,换人家种的苹果。贵贱他们心中有秤,但资源他们心中没底。

 

前段时间在一家公司听他们的培训课,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做服装的老板,有服装厂的,有品牌商,有经销商,有代理商,也有零售商。虽然卖的产品不同,却发现营销的思维和思路到是值得茶商去借鉴。

 

 

 

我记得台上的培训师讲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服装产业的未来必然是各行其事,做产品研发的做产品研发,做品牌推广的做品牌推广,做零售的必然专于零售。这是营销理论各司其职的完美表现,服装是如此,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要是自己家有茶山,要开家茶叶店非常简单,自产自销利润可以得到保证,但且问这种种茶的小农思维是中国茶业的所追求的目标么?且问这些小茶农,对于种茶你也许了解,对于销售,对于品牌推广你又知道多呢?往往是什么都想干,但是什么都干不了。

 

我总觉得,茶叶圈里的人都有一种普遍的观点,那就是产品的从树上摘下来做成茶,一直到进入喝茶人的杯子里,这个过程在他们眼里十分简单,种茶、制茶、评茶、包装茶、运输茶、推广茶、营销茶……几乎只要一个人来完成,但是结果呢?市场对茶品的认同度又如何呢?往往是茶品很好的,包装很烂,卖不出价;茶品很烂的茶,包装好了被客人骂;有好茶有像样的包装了,推广和影响力又有限……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归其根本是事茶者的心,心不够大,自然就做不大。

 

做大不是你家茶园有多大,做大不是你家茶能做得多好,做大也不是你的产品有多少人喝,做大是一个理念,一个自然的系统,这个系统里包含了每一个步骤和元素的精准到位。

 

很多茶商都在谈人家国外的产品做得如何如何好,且看,从苹果手机,到欧珀莱的化妆品;从耐克的运动装,到麦当劳、肯德基,所有知名的大企业都有着一套运作的专业团队,有几家企业做形成品牌影响力了,却仍然只有几个人来实现企业的动作的?显然没有,这就是茶业的硬伤。

 

再有,很多似乎有些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却往往精于茶叶的本身,无视顾客对茶的了解。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想明白我要把我的产品卖给什么样的人,而是希望客户来选择自己。大益、老同志、同庆号、六大茶山之类的品牌,往往不思茶种的推广和普及,只是扫清了自家的门前雪,却顾不了他人瓦上霜。精什么似乎成为了茶业跨不出的一个框框,似乎只有精于什么才有品牌价值的,像那种样样都精,在他们看来等于样样没精,因为他们觉得喝茶的人必须得精,至少必须对他们的产品很精。这其实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