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鹤茶苗为您提供优质茶苗

我国茶产业发展40年(一)

2019-12-23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已阅读

1979年至今,乘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茶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产业规模与效益均显著提高,从全球范围来看,茶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二。茶叶产品丰富多元,优势区域特色明显,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茶叶进出口稳中有增,国内消费市场日趋繁荣,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茶产业发展体系。本文重点从以下6个方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情况。

 

 

 

 

 
一、茶园面积、产量快速增长,总供给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产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特征,其中分别经历了稳定发展与高速增长2个阶段。通过40年来的发展,茶园面积和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位,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满足国内外需求提供了基本保障。具体来看,1978年至2002年为稳定发展期,其间茶园面积在110万hm2徘徊,茶叶产量从30.37万t 增长至74.54万t,年均增长4.17%,这一时期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2003年至今为高速发展期,至2017年我国茶园面积达286.9万hm2,茶叶产量达246万t,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32%、8.67%,这一时期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新增茶园面积的快速发展(图1)。

 

 

 
 

 

 
二、六大茶类协调发展,品类日趋丰富多元
 

改革开放40 年来,六大茶类产量均稳步增长(图2),特别是中小茶类发展特别迅速,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六大茶类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总产量都提高的情况下,六大茶类内部结构根据市场需求有所调整,1980年至2017年,绿茶占比以1985年最低为55.16%,2006年最高为74.30%,2013年开始绿茶占比降到70%以下。红茶在近40年来经历了较大的起伏,先是由1980年的占26.93%持续缩减至2007 年的4.56%,后又回升至2017年的12.37%。乌龙茶占比由1980年的2.91%稳步上升到2013年的12.55%,之后稳定在11%~13%之间。黑茶、白茶、黄茶在2013年前占比相对稳定,总占比约为10%,其产量的增长基本与我国茶叶总产量的增长保持一致,近几年黑茶、白茶、黄茶增长相对较快,2017年三类茶的占比已达13.34%。

为了满足市场的多元化消费趋势,我国茶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与开发。名优茶的生产与消费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提高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恢复与新创制了一批名茶,名优茶品类达1 000多个,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值从1990 年的5.3%提高到了2017年的49%。同时,为了延长茶产业链,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开发出了速溶茶、茶饮料、茶多酚、茶氨酸、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新产品。2017年即饮茶饮料产量已达1 500万t左右;速溶茶、茶多酚、茶氨酸等茶叶提取物产量超2.5万t。同时,随着饮茶便利化、时尚化诉求加强,新式茶饮开始占据一席之地,销售规模约为756亿元,占茶叶销售总规模的20%。

 

 

 
 

 

 
三、产区布局不断调整,特色优势区域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共有20个产茶省(区),1 000 多个产茶县(市),其中2017年种植面积超百万亩的省有12个,规模最大的100个产茶县种植面积合计近133万hm2,产量136万t,产值达855亿元,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48.8%、55.28%、61.9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种植区域结构不断调整,从1978年至2017年省域产业规模数据看,浙江、安徽、湖南、重庆在全国的产量和面积占比均有所下滑;福建、广东与广西在面积占比下滑情况下产量占比则有所提高,江苏省虽然面积占比有所提升但产量占比有所下滑;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中西部产区在全国的面积占比与产量占比均有所上升(表1)。我国已形成长江中下游的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的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的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和西南的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4个优势特色产区,现今四大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0%以上。

 

 
 

 

 
四、产业组织体系日益完善,茶叶流通渠道不断升级
 

通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完善的茶产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形成了以小茶农、专业大户、家庭茶场、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生产加工体系。在茶农专业合作社带动下,茶农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从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的调研数据看,我国茶农合作社入社率约为65%。通过各项政策及配套资金,扶持关键性经营主体特别是培育茶叶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我国现有茶叶企业6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茶叶企业1 600多家,比2005年增加1 000家,以品牌化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茶叶类国家级龙头企业已由初始的3家增加至2018年的38 家(图3)。1998—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精制茶加工企业(指主营业务收入在2 000万元及以上的精制茶加工企业)从327家增长到了2 089家,占比从2.8%提高到了14%。2003—2016年精制茶加工企业工业销售产值从64亿元提高到2 331亿元。

茶叶流通模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转为自由流通,流通业态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茶叶批发市场式、连锁加盟店式、超市货架式、团购直销式、网络销售式等五大茶叶销售模式。进入新世纪,伴随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兴盛,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2016年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茶叶批发市场28家,成交额279亿元。茶叶电商销售已初具规模,茶叶电子商务销售额从2011年的2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19亿元,茶叶行业网络零售额占行业销售总额比重由2.27%增长至10.23%。根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调研数据,在手机端购买茶叶的人群比例已达9%,在专卖店和商超购买茶叶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35%与11%。2018年我国茶叶电商销售额估计可达250亿元,同比增长14%。随着新茶饮的兴起,新茶饮空间在全国快速崛起,成为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新兴渠道。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